2009年2月19日星期四

【2009翻书日志】:《亲爱的安德烈》


“母子书”中的情感链条


在我们的情感表达中,书信是很好的形式之一,有很多说不出来的话,表达不出来的情感,书信,总是最合适的途径。历史上,有很多经典的“家书”,如曾国藩家书、傅雷家书等,其实都是一种父子间难以流露的情感借助书信的形式表达的典范。
《亲爱的安德烈》是一本“母子书”,东方的母亲和混血且居西方的儿子间,用写信的方式达成情感沟通,这个愿望缘于母亲龙应台,因为她意识到,渐渐长大的安德烈,越来越远离自己,越来越难以沟通,18岁,对于一个男孩来讲,的确处在人生的一个转型阶段,这时候的心灵和想法,很难让一个大他30岁的母亲理解和体会,当母亲提出这个想法时,安德烈欣然同意了,而且,一来一往就是三年。
35封信,两代人心路,东西方思维的碰撞,说实话,由于年龄的缘故,我更偏向安德烈的思维路径。母亲文风的严谨和对世界的认识的广度和深度的确让人敬畏,那个曾经写出《野火集》、《中国人,你为什么不生气》等名作龙应台依然没变,甚至在和儿子通信时都保持着她的洞察力和敏锐性。
但儿子似乎并不买账,总是一副爱搭不理的口气,“MM,你——身为母亲——能不能理解、受不受得了欧洲18岁青年人的生活方式?能,我就老老实实告诉你:没错,青春岁月,我们的生活信条就是俗语所说的,‘性,药,摇滚乐’。”儿子和母亲聊音乐、聊电影、聊他的旅行和我行我素的生活方式,母亲似乎很无奈,但又表现的很有耐性。
这样的沟通越往后看,情感的成分越浓,一封封一气儿读下来,一股情感融化后的暖流温暖着自己,甚至有拿起笔也给妈妈写信的冲动,但我的妈妈已是白发老人,她能理解我现在的思想和生活吗?

没有评论: